延递过来的那方木板,果然如阳城延所说,仅仅是‘仓颉作书,以教后嗣’的‘嗣’字雕错,便使得整个木板作废。
尤其是如今,汉室同行的文字是秦篆,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小篆,虽较于西周大篆更简易、整洁,但也还依旧和‘简体’沾不上边。
按照后世研究者的总结归纳,华夏文字字体的发展演变,是以大篆为起点,到楷书为最终版本。
在这其中,华夏文字经历了从大篆到小篆,再到隶书、草书,最后到楷书的发展演变过程。
即便最后,‘楷书’成为华夏公认最简介、最方便的字体,但到了后世新时代前夜,华夏文字也还是经历了‘楷正体’(繁体)到‘楷行体’(简体)的演变。
而在华夏文字从大篆、小篆,到隶书、草书,最终到楷书正体、楷书行体的演变过程中,如今汉室所通行的秦小篆,还仅仅处于第二阶段;
——秦小篆中的相当一部分字,甚至都还没有完全脱离‘甲骨文’这种象形文字的范畴!
再加上如今,即便是能跻身少府的高级匠人,也依旧处于‘大字不识一个’的文盲状态,也就难怪这些人雕出的雕版,报废率高到令人发指了。
对于这个问题,刘盈自然也早有预料,心中也已经有了大致的解决方向。
其一,自然是主动加快文字演化进程,让通行于如今汉室的秦小篆,尽快进入华夏文字演变的下一阶段:隶书。
第0368章 活字印刷术(2/9)